為什么別人養(yǎng)的植物那么綠?
很多人都很奇怪,為什么別人養(yǎng)的植物就是比自己的要綠一些,其實,重慶植物租賃植物的顏色不僅跟養(yǎng)護有關(guān),跟光照也有很大的關(guān)系。
光是由波長范圍很廣的電磁波所組成,主要波長范圍是150~4000nm,其中可見光的波長在380~760nm之間,可見光譜中根據(jù)波長的不同又可分為紅、橙、黃、綠、青、藍、紫七種顏色的光。波長小于380nm的是紫外光,波長大于760nm的是紅外光,它們都是不可見光。
波長小于290nm的紫外光被大氣圈上層(平流層)的臭氧吸收,所以只有波長在290~380nm之間的紫外光能到達地面。紫外光對人和生物有殺傷和致癌作用,所以臭氧層遭破壞后果十分嚴重。全部太陽輻射中,紅外光區(qū)約占50~60%,紫外光部分約占1%,其余的都是可見光部分。
只有可見光才能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所利用并轉(zhuǎn)化為化學能。植物葉片可見光區(qū)中的紅橙光和藍紫光的吸收率最高,因此這兩部分稱為生理有效光;綠光被葉片吸收極少,稱為生理無效光。植物光合作用中,日光光譜被利用得最多的光線通常是植物本身顏色的補足色,因此綠色植物可以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生理有效光。
水對光有很強的吸收和反射作用。水所反射的光線,波長在420~550nm之間,所以水多是淡綠色,湖水以黃綠光占優(yōu)勢,深水多呈藍色,海洋中以微弱的藍綠光為主。水吸收的光線以長波光為主,因此長波熱輻射在水的表層就被吸收(紅光在水的表層即被吸收),短波光(藍光、藍紫光)及紫外輻射則能透入水體一、二十米深處。此外,水中的溶解物質(zhì)、懸浮的土壤和碎屑顆粒以及浮游生物也能吸收和散射光線,所以水體中光的減弱程度,與水體的混濁度也有關(guān)。水體中的光照強度則隨水深的增加呈對數(shù)下降,在純海水的100米深處,光強僅有水面的7%。
水體深層缺乏葉綠素所需要的紅光,植物原有的綠光葉綠素難以利用,所以進化過程中許多水生植物形成各種輔助色素。正是這種原因,產(chǎn)生了海藻垂直分布特點,由淺到深依次為綠藻,褐藻,紅藻。例如有些藻類(如紅藻)可以生活在20~30米的海水中,這是因為紅藻的藻紅素對深水中的短波光有補色效應(yīng),如紅藻主要由藻紅素和類胡蘿卜素吸收藍光、藍紫光。這是植物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對深水中光質(zhì)變化的生理適應(yīng)。